優秀青年人才是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主要動力。在我國現行的醫學人才培養體制下,研究如何培養高水平醫學研究生的內在規律是關系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課題。隨著現代生物學技術、信息學技術等學科的進步,生物組學、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當今的醫學已經演變為更加集成和多元的醫學模式。
從事醫學教育多年,我深刻體會到,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一定要遵循醫學發展規律,聚焦醫學科技前沿,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學生樹立現代醫學思維模式??炭嚆@研技術是基本的要求,精益求精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探索創新是不斷進步的源泉,以病人為中心是永恒的目標。
2020年,國家對醫學教育提出了“四新”的基本原則,即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以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這是國家對醫學教育和醫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和奮斗的方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導師,必須堅守立德樹人的核心任務,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作為學生,不僅要學會臨床科研的思維、技術,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智慧和能力。截至目前,我帶教培養了160多位研究生。我深刻體會到,指導學生,許多時候是做人做事的交流和影響。學會了做人的原則,精通了做學問的方法,練就了做事的本領,必然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培養臨床與科研兼得的醫學人才,是我一直思考并不斷實踐的重要問題之一?,F代醫學的快速進步和生物信息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使臨床醫生的科研思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臨床醫生既要學習生物信息技術,又要應用生物信息技術,還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創新。這樣“全才”型的要求,對一個外科專家來說需要更多的付出:要一手拿手術刀,一手握鏡(腹腔鏡和內鏡),大腦還要有生物信息學的思維和敏銳的臨床觀察力。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醫學概念在不斷更新,學科邊界在逐步打破,例如腔鏡和內鏡技術衍生出來的“粘膜外科”和“漿膜外科”就是很好的例證。醫學進步日新月異,診療方法不斷創新,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學科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顛覆了醫學對疾病的傳統認識。因此,只有培養開拓精神和創新思維,努力掌握先進的技術和方法,以敏銳的觀察力發現臨床問題,以開拓性、創新性的思維和科學技術去解決醫學難題,才能引領和推動新時代醫學科學創新發展,才能滿足新形勢下全健康過程和生命周期服務的需求。
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教育是基石,關鍵在人才。我們必須不斷鼓勵學生學習大國醫者的人格魅力和家國情懷,只有將這份情懷植入學習與工作中,頑強拼搏、踔厲奮進、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人民,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