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縣有14萬山里娃考上大學 會師圣地的育人三部曲
      2022-11-30 08:38:54 來源: 半月談
      圖集

      ????原標題:這個縣有14萬山里娃考上大學 會師圣地的育人三部曲?

      ????半月談記者 馬維坤 張 欽 崔翰超 白麗萍

      ????今年是恢復高考45周年。在紅軍長征會師圣地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自1977年以來,累計有14萬余名山里娃走出大山、考上大學,相當于全縣現有人口的1/4。

      ????從再苦不能苦孩子到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寒門出貴子的故事綿延半個世紀,交織成一部知識改變命運、不斷深化教改、全面立德樹人的時代樂章。

      ????命運交響曲:知識破解千年貧困魔咒

      ????1977年恢復高考,家住會寧縣的黨占海迎來人生轉折點。

      ????黨占海家世代都是農民。他上學時記憶最深刻的,不是翻越那幾里崎嶇的山路,而是饑餓感,是每天8兩“返銷糧”填不飽肚子的感覺。

      ????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求知的渴望支撐著他?;謴透呖己?,黨占??既「拭C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進入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長期從事胡麻的研究工作,為我國胡麻育種、抗病等領域研究作出貢獻?!叭绻麤]有教育、沒有高考,我不可能從事研究工作?!比缃褚?7歲的黨占海說。

      ????黨占海的經歷濃縮了許多農家子弟的成才之路?;謴透呖?5年來,會寧縣累計向全國高等院校輸送了 14萬余名大學生,培養出6000多名碩士、1500多名博士。在這個小縣,普通農家“一門三博士”“一門五碩士”的成才故事,激勵著一代代人用知識擺脫貧困。

      ????苦樂變奏曲:從“三苦”到“兩樂”

      ????今年59歲的杜正權是會師中學愛因斯坦音樂實驗班創始人之一,他從48歲那年開始學習演奏薩克斯?!皩W薩克斯是為了突圍,也是在探究教育的本原?!倍耪龣嗾f。

      ????會寧教育有名,曾經因為“三苦”:學生苦學、教師苦教、家長苦供。在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基礎落后的地方,要跳躍“農門”,只能苦中作樂。

      ????“苦學”一定程度上也是“死學”的代名詞。如何改變?會師中學不斷思考探索?!皭垡蛩固?、錢學森等大師不僅學術成就驚人,而且藝術造詣高深。我們就琢磨是不是將藝術作為學校探索快樂教育的‘第一只螃蟹’。 ”曾任會師中學校長的吳泰祥說。

      ????2011年8月,“愛因斯坦班”在會師中學誕生,這也是會寧縣第一個學生管樂團——會師中學學生樂團的雛形。

      ????如今,會寧城鄉建成31所特色學校。舞蹈、科技、足球等各類特色社團豐富了師生的校園生活,也拓展了他們人生的寬度。

      ????會寧當地的教育理念正變“三苦”為“兩樂”: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會寧縣委書記劉正祥說,要把快樂和興趣還給孩子,進一步擦亮會寧教育的金字招牌。

      ????改革協奏曲:校準教育機會公平

      ????從會寧縣城出發,在焦黃、紅褐的山巒中行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白銀市唯一扎根農村的市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會寧三中。

      ????這所學校成立已有67年,學生幾乎是清一色的農家子弟,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已累計向各大院校輸送了上萬名學生,培養出會寧縣第一位“雙博士”。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興辦的第一所高中設在農村,就是希望優質教育資源跟著老百姓跑,而不是老百姓跟著優質教育資源跑?!睍幦行iL魏成章說,盡管不少地方的農村高中已被撤并或搬遷進城,但會寧縣始終堅持保留一所農村優質高中。

      ????會寧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得益于推動教育的城鄉均衡發展、促進教育機會公平。會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池柳說,數十年來,會寧縣堅持不掐尖、不壘大戶,避免一所中學獨大獨強。

      ????回望過去45年,每一次深化改革,都是為了校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機會公平兩個“車輪”?!拔覀兡且淮嚼锿耷髮W是為了求生而走獨木橋?!睍幙h教育局黨組書記張貴榮說,“現在,孩子們同樣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已馳騁于全面成才的立交橋上?!?/p>

      ????會寧縣縣長郝明說,展望未來,唯有繼續以改革的辦法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會寧孩子的成才之路才會越來越寬。

      會寧縣第一中學學生在進行課間操活動

      ????

      責任編輯: 宋燕
      ?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51129172535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视